
霉菌毒素(Mycotoxin)是由曲霉菌属(Aspergillus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等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经报道,大约有300多种霉菌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毒害作用。其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是饲料中污染最为普遍,也是对养猪业威胁最大的三种霉菌毒素。
一、我国猪饲料原料和成品饲料污染现状
不同年份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霉菌毒素污染规律也不相同。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实验室对我国猪常用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样调查发现(2013),被检样品中普遍存在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其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均比较严重。玉米、麸皮、豆粕、DDGS、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分别为50.0%、46.2%、33.3%、94.1%、67.1%和94.3%,平均含量分别为5.98、0.25、1.00、9.83、4.69和1.06 µg/kg,超标率分别为6.2%、0.0%、0.0%、5.9%、11.8%;玉米、豆粕、麸皮、DDGS和全价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4.45%、100%、100%和58.88%,超标率分别为0.00%、0.00%、0.00%、41.18%和0.00%,平均含量分别为109.08、9.19、14.92、882.68和58.88ug/kg;玉米、麸皮、豆粕、DDGS和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分别为92.9%、92.3%、54.5%、100%和97.4%,平均含量分别为1.01、0.44、0.05、1.36和0.65 mg/kg;超标率分别为57.1%、0.0%、0.0%、88.2%和15.8%。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实验室对我国猪常用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样调查发现(2014),109个样品普遍受到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污染,但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污染更为严重。玉米、小麦麸、豆粕、棉粕、菜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DDGS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分别为52%、54%、38%、100%、100%、33%、80%、100%,平均含量分别为6.17、0.58、1.93、20.65、25.48、0.17、36.60和24.86 µg/kg,超标率分别为4%、0%、4.8%、7.7%、20.0%、0%、40%和25%;8种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分别为100%、100%、85.7%、100%、100%、33.3%、100%、100%,平均含量分别为63.9、50.1、29.8、106.2、338.1、4.03、90.9和168.5 µg/kg,超标率分别为0%、0%、0%、0%、40.0%、0%、0%和12.5%;8种原料中呕吐毒素检出率分别为96%、100%、100%、100%、100%、100%、100%、100%,平均含量分别为1062.8、670.4、243.1、1153.8、1316.8、222.6、2330.3和1795.7 µg/kg,超标率分别为41.7%、7.7%、0%、30.8%、20%、0%、40%和62.5%。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实验室对我国猪常用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样调查发现(2015),样品突出表现为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污染。具体结果正在整理中。
二、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
猪对各种霉菌毒素均十分敏感。例如,黄曲霉毒素可以导致肝损害、免疫抑制,黄疸,被毛粗糙,低蛋白血症;玉米赤霉烯酮导致雌性激素样作用,假发情,流产和早产,外阴部肿胀和乳腺膨大;呕吐毒素导致肠道损伤、呕吐、拒食,采食量减少;T2毒素侵害消化道、口部,胃及肠道病变、拒食、呕吐,采食量减少;赭曲霉毒素导致烦渴、腹泻、免疫抑制,肾中毒,橡皮肾;烟曲霉毒素导致肺水肿;麦角毒素导致神经紊乱、走路摇摆、后腿跛行、母猪无乳、蹄部环死、烂尾烂耳。汇总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猪霉菌毒素中毒概况一览表
(一)、黄曲霉毒素中毒危害及诊断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与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DNA相结合,造成蛋白质合成受阻,干扰肝肾功能,抑制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被动物摄入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摄食后0.5~1小时,肝内毒素浓度达到最高水平。所以肝脏受到的损害也最为严重。黄曲霉毒素对肝、肾、神经系统都有毒害作用,可致癌,并引起免疫抑制、凝血障碍,使猪群食欲降低、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严重时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黄曲霉毒素也可通过干扰肝脏中脂肪向其它组织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脏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脏的维生素合成和其它的解毒功能,引起脂肪酸在肝脏、肾脏和心脏蓄积,进而造成脑病和水肿。猪采食蛋白质不足的日粮后,对黄曲霉毒素更易感。另外,临床病例证明,黄曲霉毒素是导致母猪流产的原因之一。
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饲料的猪,其肝脏、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可导致肝癌、肝部损伤、黄疸以及内出血等。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1 000~5 000 ng/g)会导致急性发病,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所造成的伤害比肝脏的损伤还要严重,即使是在较低剂量下的黄曲霉毒素也会伤及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通过与DNA和RNA结合并抑制其合成,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生理功能,抑制补体的产生和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黄曲霉毒素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组织发育。
【临床诊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表现为抑郁,食欲不振,粘膜常见黄疸。大猪病程较长,一般体温正常,初期食欲减退,后期停食、腹痛、呕吐、下痢、消瘦、被毛粗乱,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及黄疸、贫血等症状, 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迟缓(表14-1;表14-2)。
急性中毒一般于食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 5~15天左右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抑郁、厌食、后躯衰弱、粘膜苍白、粪便干燥或拉稀,有时粪便带血,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呆立墙角,以头抵墙,多于2天内死亡。急性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伴随有一个重要症状,就是肝脏损伤导致充血或出血。仔猪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中毒的仔猪常呈急性发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头顶猪栏,数天内死亡。
保育后期仔猪和生长猪,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抑郁,渐进性食欲减退,口渴,消化机能紊乱,被毛粗乱,逐渐消瘦,进一步可发展为贫血,腹水、脾肿大,出血性腹泻,全身皮肤黄疸,头部水肿,组织器官广泛出血,尤以臀部明显,腿臀部肌肉不能活动,后躯衰弱,步态蹒跚,常呈犬坐式。
母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时,皮肤黄疸, 四肢乏力,体温正常,粪便干燥,直肠出血,尿液颜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血红蛋白尿)。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其它临床症状表现为,渐进性食欲下降、口渴、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附有粘液或血液,黄疸,精神抑郁,后肢无力,出现间隔性抽搐,过度兴奋,角弓反张;眼睑肿胀,可视黏膜黄染,皮肤发白或发黄,毛色不如以前光亮, 乱而不顺,猪群不安, 易感冒;猪体皮下淤伤血印增多,受伤处或者注射针孔处容易长时间流血不止;进一步可发展为贫血、腹水黄疸和出血性腹泻,并出现以低凝血酶原血为特征的凝血病。黄曲霉毒素影响肝脏机能和导致发育不良,此外还可引起直肠脱出。
表 2 猪对黄曲霉毒素不同剂量中毒的临床反应表
【剖检诊断】慢性型中毒主要病变为全身黄疸,肝硬化,有时在肝表面可看到黄色小结节,胆囊缩小,胸腔及腹腔内有大量橙黄色液体,淋巴结充血且水肿,心内外膜出血,大肠粘膜及浆膜有出血斑。
急性型中毒主要病变为贫血和出血。在胸、腹腔、胃幽门周围可见出血明显,肠内出血,皮下广泛出血,尤以股部及肩胛部皮下出血明显。肝肿大,质脆,呈苍白或黄色。心外膜及心内膜亦有出血等。
剖检可见皮下脂肪黄疸,发病严重的猪肝脏变性坏死,肿大、黄染,质地松软变脆、色泽不匀,肝小叶中心出血引起肝脏呈淡褐色或陶土色,个别病例肝脏有粟粒至豌豆大突出于表面的黄色颗粒; 胆囊内贮有少量稀薄胆汁, 胆管上皮增生;肾脏稍微肿胀,质软,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清, 部分皮质出现斑点状出血、白斑,严重中毒时引起肾出血 ;膀胱积尿,黏膜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全身黏膜、浆膜、皮下与肌肉出血;浆膜下层瘀斑和出血,小肠和结肠出血;血管发瘪, 管内血液不凝,猪血液中毒, 携氧能力下降, 血液颜色偏暗;大脑水肿,血管充血;心肌松软有黏性,呈淡红色,有皱纹;肺充血、水肿,肺部表面有灰黑色坏死点。
病猪因肝脏损伤,导致各种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含量升高。收集饲料样品和发病猪肝脏,用酶联免疫专用霉菌毒素分析试剂盒可确证中毒霉菌毒素类别。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各种病理变化见下图(图14-1~图14-8 )。
(二)、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危害及诊断
玉米赤霉烯酮和天然雌激素——17β-雌二醇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能与17β-雌二醇竞争子宫黏膜上的受体,中毒时动物表现类似雌激素使用过多的症状,临床上称“雌激素综合症”。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其强度约为雌激素的1/10。它可促进子宫 DNA、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使动物发生雌激素亢进症。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可以引起子宫肥大和阴道上皮角质化。在所有家畜中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为敏感,0.5~1.0 mg/kg即可造成后备母猪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影响生殖系统, 造成子宫内膜、卵泡及卵巢变性,以及引起睾丸生精细管上皮细胞变性。
【临床诊断】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母猪与去势母猪类似发情现象,阴户红肿,阴道粘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加。严重者,阴道和子宫外翻,甚至直肠和阴道脱垂,乳腺增大,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或无乳。亚急性中毒表现为发情周期延长,产仔数减少,仔猪体弱、流产、死亡和不育。公猪也呈现雌性化现象,表现为乳腺变大,包皮水肿和睾丸萎缩。猪群发生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
1 母猪
玉米赤霉烯酮可引起初情期前的后备母猪阴道炎,分泌物增多,外阴红肿,阴唇哆开, 出现假发情;青年母猪性早熟,乳腺肿大;黄体滞留、不发情,严重时甚至发生直肠脱出和子宫脱出。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具有促黄体作用,发情中期的母猪喂饲含过量玉米赤霉烯酮的日粮,可引发休情;长期饲喂含玉米赤霉烯酮过高的饲料可引起母猪卵巢萎缩,发情停止或发情周期延长,怀孕母猪可引起阴门开启,外阴部肿胀和乳腺膨大,出现胚胎早期死亡或胎儿畸形,导致流产和早产、死胎、产仔数减少,严重时直肠、阴道、子宫脱出。泌乳母猪可引起泌乳量减少,严重时无奶,仔猪断奶体重轻、不好养、抗病力低。F-2毒素会延长母猪自离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降低窝仔数和增加畸形猪的数量。断奶后母猪配种返情率上升,屡配不孕或出现假怀孕现象,受胎率下降12%左右,母猪卵泡变性, 淘汰率偏高,使用年限缩短。摄食玉米赤霉烯酮的母猪所产仔猪出现雌性化症状,初生仔猪的存活率较差,表现为外生殖器和子宫肥大,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表14-3)。
表3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临床反应
2 公猪
公猪接触玉米赤霉烯酮后出现雌性化变化,包皮增大,乳腺肿大,阴囊红肿、睾丸萎缩。青年公猪比成年公猪更加敏感,表现为性欲降低,睾丸变小。种公猪性欲减退,配种后受胎率低,影响公猪精液数量和质量,并降低精子活力。小公猪有的乳头粗大,好像哺乳母猪,多数包皮水肿。
初生仔猪虚弱,后肢外翻(八字腿)。部分仔猪出现慢性腹泻、抗病能力低,被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降低。保育后期和生长育成猪出现脱肛、慢性腹泻、抗病力低、被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猪群免疫力下降,猪瘟、口蹄疫免疫监测抗体合格率降低。
【剖检诊断】主要病理变化发生在生殖器官,母猪阴户肿大,阴道粘膜充血、肿胀,严重时阴道外翻,阴道粘膜常因感染而发生坏死。子宫肥大、水肿,子宫颈上皮细胞呈多层鳞状,子宫角增大,变粗变长。经产母猪卵巢萎缩、卵泡变性,子宫颈上皮间质性水肿,出现鳞状细胞变性;后备母猪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卵巢萎缩或变性。肝脏肿大、黄染, 质地松软变脆、色泽不匀,其他器官没有明显的病变。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全身黏膜、浆膜、皮下与肌肉出血; 血管发瘪、充血, 管内血液不凝; 大脑水肿;心肌松软有黏性,呈淡红色,有皱纹;肺充血、水肿。公猪乳腺增大,睾丸萎缩,睾丸生精细胞上皮细胞变性,输精管变性,最后形成精子发育不良和不孕,生精细管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等。
检查中毒的种公猪,可发现采精量、精子数量、精子活力下降。
猪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病理变化见下图(图14-9~图14-16)
(三)、呕吐毒素中毒危害及诊断
呕吐毒素(DON)是潜在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主要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粘膜)和免疫器官产生影响,导致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研究表明,由DON增加所引起的猪条件性味觉厌食,即使使用调味剂也不能有效的使猪采食被污染的谷物。呕吐毒素是一类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它可减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呕吐毒素的最大毒害是,猪只免疫受抑制,影响动物免疫细胞,降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造成动物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其他疾病。呕吐毒素还被认为可以抑制细胞合成,引起全身各部位细胞的死亡。
【临床诊断】猪DON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拒食和饲料的采食量下降。呕吐毒素能引起猪条件性味觉厌恶,临床表现为拒食、呕吐、腹泻、皮肤炎症、消化道炎症、白细胞下降、血尿、运动失调、脱毛等。繁殖母猪表现为受胎率降低、泌乳性能下降、产仔数减少、弱仔数和流产增多。其他猪只免疫受抑制,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易发生其他疾病。当饲料中的DON 浓度为1 mg/kg或更高时,猪开始自动减少采食,当超过10 mg/kg时,猪完全拒食,可引起废食和呕吐(表14-4)。
表4 猪DON中毒的临床表现
【剖检诊断】消化道炎症、内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变质等。白细胞下降、血尿、抗体水平下降。
(四)、混合霉菌毒素中毒危害及诊断
在实际生产中,绝对单一的霉菌毒素中毒发生率一般较少。我们常见的是多种霉菌毒素的混合感染情况。
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主要是易感动物食入了被污染的谷物。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质、硒和维生素也是引起霉菌毒素中毒的因素之一。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对猪的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损害猪免疫系统,减少胸腺的分泌和外周T细胞的数量,影响抗体的产生,降低机体主动和被动免疫能力,降低对疾病抵抗能力(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二是损害猪的重要器官,特别对肝、肾、生殖器官等的损害(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三是损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四是降低了猪的生产性能,食欲减退或丧失,生长受阻,饲料转化效率下降,繁殖性能下降,猪群易发生流感、喘气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和猪皮炎肾病综合症;五是猪肉品质下降,猪群很容易发生PSE猪肉,并且使猪瘦肉生长潜力下降10%左右。另外,霉菌毒素也是引起猪群发生皮炎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诊断】多种霉菌毒素长期慢性中毒,导致猪群依次出现:首先,肝肾功能损害,厌食、少吃、日增重减少;其次,免疫抑制或免疫失效,并发继发感染增多;最后,繁殖机能受损,阴道炎、不孕、流产、乳房肿大。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也屡不见效。但停饲旧料、更换日粮后,却可见症状明显消退。
各种猪群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如下:
仔猪:拉稀,膝腕关节及皮肤溃烂,口腔粘膜溃烂,中毒仔猪常急性发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头顶墙壁,数天内死亡。
大猪:病程较长,呈慢性经过。一般表现体温正常,初期食欲减退,在嘴、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后期食欲废绝,腹痛,下痢或便秘,粪便中夹有粘液和血液。
妊娠母猪:表现死胎、木乃伊化胎儿、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以及产后发情的不正常。
青年母猪:小母猪提前发情、外阴部水肿、早熟性乳房发育,青年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表现发情或临产症状。
成年母猪:黄体滞留、不发情、假妊娠、早期胚胎死亡和母猪流产,阴道炎和后备母猪屡配不孕等。
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的拒食,表现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大剂量霉菌毒素时,母猪会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的现象。
成年公猪:公猪包皮水肿、性欲降低、精子畸形,表现为睾丸萎缩。
多数猪消瘦、贫血,严重者皮肤苍白,鼻镜灰白;个别猪有鲜红的血便,排红褐色尿液;部分猪巩膜黄染,阴道黏膜黄染;少数猪体温轻度升高,最高达40℃;多数猪精神抑郁,喂料时无食欲感;有呕吐、拒食、黄疸、脱肛,弓角反张、空嚼等精神症状;在背部、胸侧有蒲扇大左右对称的浅表性皮炎与脱毛;尾端或耳尖、干性环死,引起咬耳,咬尾。
猪场中如出现以上1~2种现象即应疑为霉菌毒素中毒。从吃入带毒饲料至出现症状约需7~10天以上;当发现症状时,往往已中毒多日,查找毒源时要追查十多天前的原料品质。发现可疑中毒首先应更换饲料来源。
【剖检诊断】剖检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及肾脏损害以及消化道损伤。霉菌毒素中毒的肾脏肿大、苍白或出血,无结晶盐发亮感,而以苍白为显著特点。肾脏中度肿大、黑红色质地脆弱,轻压即破裂,切面结构模糊实质极易刮下,切面全呈黑红色。肝脏中度肿大,脂肪黄染,肝土黄色,不见肝小叶结构,质脆,实质易刮下。胆囊中度肿大,胆汁浓稠,未见出血。脾呈黑红色约肿大1倍,但质地正常,切面上脾小体可认。膀胱黏膜轻度充血,有绿豆大出血点。心脏出血,胸腺萎缩、肠淋巴萎缩,皮下小点出血,回盲口钮扣状溃汤,其病变极似“猪瘟”。皮下组织黄染,胸腹膜、肾、胃肠道出血;急性病例突出变化是胆囊粘膜下层严重水肿。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病理变化如下图(图14-18~图14-22)。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发表评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