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烈的养猪史应该算得上元老级别的。1980从农校毕业后,进入湖光农场的农垦当技术员,到现在成立自己的湛江市麻章壮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36年的养猪经验。这一
李广烈的养猪史应该算得上元老级别的。1980从农校毕业后,进入湖光农场的农垦当技术员,到现在成立自己的湛江市麻章壮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36年的养猪经验。这一路走来,李广烈用80年代大学生的鲜明特色告诉大家:养猪也是个需要真才实学的门道,养猪人也是得经得起风雨。
“当年的大学生“从技术员到老板
据李总回忆,他是农村人,当时家里还很穷,几个兄弟姐妹都等着开锅,所以想多读点书,希望以后能多赚点钱,同时对于养猪行业的前景也十分看好,所以当初就选择了农校的畜牧专业。
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强烈企图心,以及上进心的人,拥有强烈成功欲望的人,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去猪场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打工,他为的是学会整个管理,以后自己有条件去当老板。李广烈也是这样践行着的。
1980年1月16日,李广烈十分清楚地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个是他开始进入湖光农场农垦工作的第一天,也是他从此踏上了长达几十年养猪生涯。李广烈是个非常踏实能干勤快的人,再加上80年代的大学生在当时是十分受重视的。李广烈获得了很多进修的机会,据他介绍,他当时去了华南农业大学,湛江管理干部进修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培训院校学习,他通过这些机会结识了不少专家教授,这些人对于他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尽管这些老师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都是李广烈这辈子最为感激的贵人。
湖光农场的农垦以前的养殖是粗放式经营,猪吃的是木薯藤,番薯叶等转化效率低的天然植物饲料,导致养殖效率低下。李广烈在进入农垦后,在领导的支持下,引进了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一方面和正大康地合作,根据猪场猪群的特点,做出适合猪生长的最佳配方,同时也根据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改造栏舍,如此一来,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技术员到湛江畜牧公司的经理再到湖光农垦农场的副厂长,再到遭遇农垦转型承包制,李总毅然下海经商,自己创建了猪场。
中庸才是生存的方式
从一开始的600多头母猪,到现在还是600多头。这个数据保持了这么多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是在遭遇猪周期,养猪行情低迷的时候。“人不能太贪,凡事量力而行,稳扎稳打,是我生存下来的道理”,李广烈指出很多猪场总是喜欢跟风做事,猪价涨了一窝蜂,每次上涨期都带来一批外行人,或者任意扩栏的猪场,但低迷期的时候又是“伤亡无数”。“2016年的猪价这么好,很多人都劝我补栏,不过我知道首先自己的精力有限,其次是现在补栏风险太大(市场以及疫病方面都存在),钱是赚不完的,够用就好。“除了有自己的猪场,李广烈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深得不少猪场的信赖,在多家猪场担任技术顾问,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干一行干到底
谈及养猪行业的未来,李广烈是满怀希望的。“干一行干到底“,李广烈认为养猪行业是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但不要抱着投机打靶的心思去做,自己做不好,反而还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从他接触养猪行业以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大风波,他都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看到曙光的,就凭着一股”牛劲”坚持在这一行。
不过他也认为当前的养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集团大企业领导下的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小散户注定会被淘汰,中小规模的猪场也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说合作,收购别人或者被别人收购等。不过这是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如果你的猪场硬件配套无法达标,其他有能力的企业也不会青睐你,所以他现在唯一想做好的是把猪场的管理做好,一个踏实的养猪人。
环保是基建工程
进到李广烈的猪场,你会发现几乎是闻不到一点味道的。在搭建猪场之初,李广烈认为环保会成为今后限制猪场发展的一大要素,因此他通过向政府申请了110万的环保工程的补贴,自己也出资60万,搭建了沼气池。另外再加上当年李广烈在畜牧公司是负责猪、牛、鸡、鱼等的生产工作,所以对于鱼的养殖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建设猪场的同时,他也建设了个鱼塘。通过沼气以及种养结合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环保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别的收入,下一步他还将利用沼气池处理后的粪污进行有机肥处理,让自己获益的同时也照顾到周边村民的需求。
缩成本有方法
猪场的竞争很多时候在于成本的控制,而70%的成本用于饲料。李广烈对于饲料配方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此猪场还配备供应自己需求的饲料厂,而且通过猪群的生长状态进行配方的调整。
国外的“香饽饽”要兼收并蓄
李广烈是个很爱钻研的人,曾去国外交流学习过,但对于国外猪场的先进理念他还是持有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国外很多东西虽然的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很大的裨益,不过是建立在他们原本良好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国家的养猪整体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在生物安全都无法达标的情况下,过分强调无抗养殖,疫苗的减法使用反而适得其反。但同样的国外也有很多技术是可以在国内加以推广的,比如说一些集约化养殖中的先进理念。
疫苗选择与使用上的“错误观念”
在对于疫苗选择的时候,不少人会存在错误的观点。国外的疫苗就比国产的疫苗好;政采苗质量一定不好;这个产品不行换另一个产品;疫苗注射打多一点打少一点差别不大;新产品一定比旧产品更有保障,防疫更全面…..
李广烈认为当前国内疫苗厂家的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了,国内疫苗的质量也有很多是很不错的,在评价一个疫苗是否适用于自己猪场,不能从疫苗的品牌去选择,而是通过做对比试验进行评估,每次在试用新的疫苗之前,李广烈都会做小范围的对比试验,适用的情况下,再去大范围使用。
至于市场苗与政采苗,他认为政采苗质量上其实是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就是使用者的心理作用,认为便宜的没好货,不过政采苗在冷链运输以及仓储保存上需要加大保障力度。
养殖户很多时候会把发病的原因归咎到产品的质量上,在使用一个产品不行的情况下,盲目更换疫苗产品,李广烈提出同一产品的不同厂家,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同一厂家的不同产品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抗原含量的不同,毒株类型的不一致,为此不能随意更换疫苗,很多时候猪场出问题并不一定是疫苗产品的问题,综合因素太多,他非常强调如果猪场用一个疫苗产品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就一定要坚持使用。同时在考虑到疫苗保存的问题上,可能抗原含量会有所损失,为此他建议接种疫苗的时候,注射量会比推荐量稍微多一点,而不是偷工减料,最终害的是自己。
能在养猪行业踏踏实实做36年,能在养猪行业悟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李广烈用自己的养猪生涯告诉大家:80年代的农业大学生更多的是那股韧劲以及踏实肯干,执着的人必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文/吴丹)
本文选自2016年第二期《猪业》
养猪信息网原创稿件文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映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编辑部电话020-384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