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满秋



满腔热忱躬耕畜牧廿载
秋实累累弄潮猪业十年
——访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满秋
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广安)成立于1996年,创业之初不到10人的鑫广安,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一家近千人的集生猪养殖、饲料兽药和生物有机肥产销为一体的大型农牧企业。
鑫广安至今先后经历了“两个十年”,前十年做以猪用复合预混料为主的饲料产业,后十年转型养猪,在湖南发展100万头的生猪产业,并提出五年规划,计划在未来五年发展到500万头的年出栏规模。探视走过了20个年头的鑫广安背后是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养殖模式方面,鑫广安创新发展出适应大规模快速发展的“1+27”卓效养殖模式,带来全新的养猪理念……
在环保方面,鑫广安秉持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养殖猪粪为主原料精制成有机生物肥,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3万吨……
在产业布局方面,鑫广安深化“打造一流的生猪生产体系”的战略定位,向一流的生猪养殖专家迈进……
刘满秋董事长
刘满秋董事长,1985年从湖南农大兽医专业本科毕业,之后进入沈阳农大学习农业经济管理,毕业后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从事了七年的农村政策研究工作,成为小有名气的农村政策研究青年学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更是掀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热潮。有着畜牧专业背景,对畜牧行业情有独钟的刘满秋,也抛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刘满秋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和个人选择深受这个年代的影响。非常感激时代给了我们一个去创造的机会。”
1996年10月,刘满秋创立湖南广安(湖南广安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首届董事长。经过20年市场浪潮的洗礼,湖南广安发展壮大成了现在的湖南鑫广安。
500万头规模布局广西、湖南、吉林三个重点区域
鑫广安是集生猪养殖、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大型农牧企业。公司从2006年以后开始转型养猪,去年年出栏规模达到40万头,2017年连续筹建了两个30万头的大项目,另外并购了一个10万头的项目。2017年,将形成100万头的年产能规模。下一步,我们定了一个五年的规划,提出了鲜明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成为年出栏500万头的生猪产业集团化公司,产业大体分布在广西、湖南、吉林三个重点区域。
我们认为广西是南方地区比较适合发展养猪的一个地区,国家产业布局里面也支持广西推进生猪养殖。首先,广西的天气相对比较温和;其次,广西有港口,方便转运,原料等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再次,广西靠近消费市场,比如广东,并且区内也有柳州、南宁等较大的城市来支撑消费;最后,就南方地区来说,广西人均耕地资源较为丰富,较易找到相对集中的土地资源。出于以上这些因素的考虑,我们计划将广西作为发展重点,在广西发展300万头养殖项目。
而湖南将继续保留传统位置,保留150万头养殖规模。
同时,我们计划在吉林发展50万头生猪项目。主要考虑到:第一,吉林是原料主产区,尤其是玉米、大豆这些主要的饲料原料,成本较低且更为方便。第二,吉林靠近东三省的中间区域,东三省的主要城市,如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都能覆盖。目前我们正在与吉林松原市协商50万头的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相对垄断、集中资源下的养殖集团合作与竞争
一个行业的发展总会有这么一个规律:由分散逐步走向集中。养猪业最终也将由散养走向集中资源的适度规模。许多行业在发展早期,相对来讲比较分散,从业人员比较多,这时看不出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当行业逐步成熟以后,走向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以后,最终会形成相对垄断、集中资源的格局。就全国养猪业来讲,我觉得可能会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上千万头级以上的大的养殖集团,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了合作和竞争。一个是规模扩张,通过并购兼并来走向规模化和集团化。这个过程会有大量散户的退出;而中小规模的企业要么扩张,要么被兼并。大型集团,比如温氏,它的养殖模式是大集团和散养农户之间的合作,这个合作模式也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小规模家庭农场和超大型养殖集团同时存在,且两者之间将会形成一个紧密的合作互补关系,形成一体化,同一个品牌、同一个管理体系、同一个技术标准体系。这可能成为我国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常态。
家庭农场的规模定义随着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温氏早期的“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单个批次的存栏也就两三百头,后来上升在五百多头的规模,再到现在逐步上升到一千多头。我认为未来几年,家庭农场的规模在500-1000头的范围较为合适。因为这个规模的家庭农场环保压力没那么大,成本也没那么高。
中型养殖企业,比如两三千头的猪场,需要往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专业化,比如专门养殖某一个品种的猪,走专业化的思路。精细化,就是把养猪水平提升,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样在市场上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集团化养殖要建立集团化的体系,养猪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
集团化养殖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集团化养殖要做好,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集团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就包括顶层设计、企业文化、支撑配套系统、信息化建设、财务掌控设计、内控制度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鑫广安的企业文化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己欲达而达人”。鑫广安为员工提供创业平台,共同创业,各得其所,每一个层级的员工都能在鑫广安这个平台上发展自己。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追求共赢,顺势而为,灵活应变,行胜于言”。鑫广安与员工是一个追求共赢的合作关系,使投资者、管理者、员工得到共赢;顺势而为,灵活应变是为了应变行业不断变化的趋势,要进行合适的调整;行慎于言则可以这么理解:说多不如做多,立马就干,想好以后立马就动手。
在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面,做得最好的还是温氏。温氏有一个很大的物流网和信息自动管理平台。鑫广安也一直在跟进这方面的工作,前期鑫广安和大北农合作,通过大北农的猪管网在鑫广安的各个猪场进行推进,同时加入了大北农的农信互联生猪交易系统。未来,鑫广安将打造自己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各个猪场精准精确地提供生产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财务管理,同时根据这些生产数据进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
您怎么看待社会资本进入养猪业?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现阶段养猪行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分散走向集中,这意味着存在很大的商机。行业近几年的变化过程中可预见的趋势、可预见的回报,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甚至是国际资本的进入,这并不奇怪,这也是一个好事。
当然,资本进入后怎么转化成有效资本,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资本进入养猪行业有这样的模式:一个是委托成熟的经纪人,通过熟悉的专家团队进入行业;一个是通过并购,既收购有形的资产,也收购无形的团队和管理制度,这样一来成功率相对高一些。
除了资本逐利的本性以外,一定要有确保投资成功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很重要的。怎么构建自己的体系,组成自己的系统,怎么逐步由小到大发展,这个发展过程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开始就盲目扩张。养猪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养猪行业的标杆企业,如温氏、牧原两家都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经历了从小到大,逐步累积的过程。它们的管理体系,支撑系统等体系化的建设在每个时间都是匹配的,完备的。逐步累积发展的企业才能平稳发展。资本进入养猪行业,一定要循序渐进,要有清晰的思路定位。
十年探索适合鑫广安的养猪发展模式和思路
鑫广安当初决定转型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看准了养猪行业发展的机会,所以在十一年前就提出了要做100万头的生猪产业工程。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相应的摸索和发展过程。早几年也犯过错误,发展过程中也有消化吸收不了的情况,但这一过程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很快就开始搭建自己的种源体系,培养自己的队伍,建立人力资源的系统,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固化提升鑫广安养猪发展的模式。在这基础上,我们提出了“1+27”的鑫广安养猪发展模式。
我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去探索适合鑫广安的养猪发展模式和思路。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也会有交学费的时候。怎么把摸索的时间缩短,怎样少走弯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很多公司看到温氏“公司+农户”做得好,也一窝蜂地进行模仿,但是真正能成功的企业很少。我认为,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来设计适合于企业的养猪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
所谓“1+27”,就是建设1个能繁母猪存栏万头的母猪生产场(30万头的产能规模),和27个年出栏1万-1.1万头肥猪的育肥场(分成5-6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存栏规模是2万-2.5万)作为配套体系,这是“1+27”的雏形。
至于27个育肥场我们设计了多种式样:一个是集中饲喂,集中管理,也就是养殖小区(25000头存栏)内都是自动喂料系统,公司自己操作,直接管理;一个是支持农户投资建单体500头-1000头存栏规模的养殖点,即是走“公司+农户”的道路,这也是提升版的“公司+农户”;一个是由鑫广安建好之后,租给农户,提供资助、饲料,也即租赁关系。无论哪一种合作模式都是以“1+27”的模式设计,统一设计,统一仔猪来源,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建设标准。
经过十年的积累,我们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可以成功复制的,所以提出了五年达到500万头的计划。
鑫广安对环保高度重视,提出安全生态的养猪理念。国家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要求很高,这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鑫广安一直围绕两条线布局环保处理:将固体废弃物(猪粪)变成有机肥。对于液体废弃物(尿水及其他污水),一个是通过沼气池综合利用,剩余的部分,通过生物菌种结合生化工艺综合处理,达到达标排放;一个是对污水采取种养平衡,直接与农作物基地签订合作关系,通过排灌、滴灌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种养平衡或养养平衡。在限养区,彻底处理,达标排放;对于有大面积消化的区域,实行种养平衡或养养平衡。这个要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思路。
鑫广安将有机生物肥作为大的配套产业来抓。目前在长沙有三个生物肥厂,产能将近3万吨。我们即将在广西建两个大生物肥厂,建成之后,总产能将达到10万吨,形成配套的产业。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国际上顶尖的公司探讨,除了将有机生物肥做成固体的、颗粒状的肥料,还将之做成液体的肥料,然后利用无人机直接进行喷洒,解决使用方便的问题。
在有机生物肥的销售方面,我们有自己的营销体系,分为政府招标和社会市场。就目前来说,政府招标属于大头,包括政府制定的土壤改良的计划和一些生物肥的利用项目。在紧跟政府招标项目的同时也在组建自己的营销体系,目前跟大型农场、蔬菜种植基地、水果种植基地、苗圃基地、茶叶生产基地等都进行了广泛的对接。总的来看,这些地方对于有机肥的需求较大。
目前有机生物肥厂生产的产品如何与市场对接,怎么减少重金属污染,怎么减少抗生素的残留……这些也都是我们还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
鑫广安路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风景
污水处理
全产业链模式的风险和机会
产业链的延伸的最大风险是规模的盲目扩张、进入新的领域之前在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条件的不成熟、进入行业的方式选择不合适等风险,造成企业内部问题产生,引发的企业发展危机。当然,机会就是利用原有饲料业务的优势,与养猪环节的资源互补,可以扩大企业的发展机会,延伸企业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抗风险能力。目前国内大部分饲料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进军养猪行业,有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不断的摸索和艰难的转型。
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是大型养猪集团企业发展的思路,国外养猪行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国外一般是由下游的企业牵头,综合资源,来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就我国的养猪业来讲,饲料、养猪、食品加工等环节原先是独立发展的,利润分配很不均衡。在利润分配方面,食品加工行业的利润很高,早几年饲料方面的利润也不错,而养猪生产领域很薄利。那么,怎么解决利润分配这个问题呢?全产业链的经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形成体系化,将饲料、养猪、食品加工这些环节综合在集团内部,就不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在集团内部就能解决。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根据我国自身特征,具有百花齐放的发展特点,各种模式都有。有由饲料牵头的产业链延伸,如大北农;也有食品领域的企业牵头的产业链延伸,特别是向养猪的延伸,如双汇、雨润、金锣;现在也有一个趋势,养猪企业朝饲料和食品延伸,如温氏、牧原。
其中,食品加工与养猪的对接是一个难点和关键点。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国只有屠宰的概念,没有食品的概念。因为国内消费的是热鲜肉、白条肉。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就是建立食品的品牌。目前食品市场有两个趋势,一个是高档市场,如土猪壹号,做差异化,做高档品牌,打“土猪”牌,“风味”牌。我认为这个市场发展有限,这也不是我国养猪的主流,我国养猪的主流还是常规产品。常规产品也要做好自己的品牌,要确保安全,确保可追溯,这个才是关键。但最终还是要形成冷鲜肉的消费习惯。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形成产业链经营。
解决了有没肉吃的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好的问题。猪肉的消费最终会形成品牌化,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也将会有不同的模式产生。
我认为最终实现全产业链模式的可能还是养猪企业来做,养猪企业自身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头以上的平台,要朝这方面引导延伸,比饲料、屠宰企业更容易。养猪企业要考虑的就是把猪养好,把规模做大,把平台做大,最终产业链的延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湖南作为生猪养殖大省,近几年也由于环保,土地承载能力等问题,出现散养户退出,整体养殖量有所下滑的情况。大规模养殖企业在纷纷扩大产能的同时,也将发展的眼光投入省外更适合生猪养殖的区域的趋势。
鑫广安在近几年就将长远发展目光放到广西,形成了以“广西为主、湖南为辅”的新的产业布局。对比湖南和广东的养猪业,我认为各自具有各自的优点:湖南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大省,具备悠久的历史,湖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仍有很多区域适合养猪,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持续推进,规模养猪从禁养区退出,向适养区发展,涌现大批生态猪场。广东是全国生猪产业技术和产业经济相对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与湖南的养猪业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广东地区养猪产业不断外扩,江西、广西等周边省份也将成为广东养猪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湘、粤、赣养猪业间的联系和融合也将有力促进生猪产业的深入发展。
采访丨吴伟欢 文丨王诗虹
摘自《猪业》2017年第3期
养猪信息网原创稿件文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映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编辑部电话020-38481113